博主资料
![]() |
- 博主:煦民
- 职位:睡眠服務中心主任
- 简介:介紹當今家用呼吸機以及睡眠醫學的前沿新知,幫助患者買好呼吸機,用好呼吸機,同時分享睡眠呼吸監測、睡眠研究、定制型口腔矯治器的最新成果。
- 今日访问量:99
- 昨日访问量:0
- 总共访问量:2810203
治療失眠可能逆轉纖維肌痛患者的大腦皮質灰質萎縮[2018-10-09]
一項試點研究的初步結果表明,失眠的認知行為療法(CBT-I)可能減緩甚至逆轉其共患疾病-纖維肌痛患者的大腦皮質灰質萎縮。
結果表明,8周的CBT-I可改變纖維肌痛和失眠患者的中樞神經系統結構。接受CBT-I治療的個體在治療后表現出皮質厚度增加,而對照組中的個體則顯示皮質相對于基線變薄。令人驚訝的是,疼痛的認知行為療法(CBT-P)未能產生與CBT-I類似的結果。
“我們的初步研究結果表明,雖然CBT-P似乎只是減少了皮質萎縮,但CBT-I治療后使大腦皮質厚度增加,”首席研究員Christina McCrae博士說,他是密蘇里大學精神病學系教授兼MizZzou睡眠研究實驗室主任。
研究結果發表在2018年9月15日的“臨床睡眠醫學雜志”上。
該研究的作者說,失眠經常與纖維肌痛呈共病關系。壓力認知激活理論(CATS)認為疼痛和疲勞等癥狀可能源于共同的潛在心理生理敏感性。使用磁共振成像(MRI)的研究還表明,纖維肌痛與某些大腦區域的皮質灰質萎縮有關。
該研究使用了更大的臨床試驗數據,他們研究了CBT-I和CBT-P對纖維肌痛和慢性失眠的功效。從2009年到2012年,參與者從社區招募進行分析研究,一部分參與者在治療8周之前和之后分別接受了MRI檢查。
37名患者被隨機分配到CBT-I、CBT-P或等候名單對照組。這兩項干預措施包括每周八次、每次50分鐘訓練有素的治療師進行個性化治療。
CBT-I包括睡眠衛生教育、刺激控制、自生放松、睡眠限制和認知療法。 CBT-P包括疼痛教育、漸進性肌肉放松、起搏活動的適應性技術、視覺圖像放松和認知重組。
作者指出,這些初步研究結果對患有纖維肌痛的人具有臨床意義。
“證明CBT-I作為一種相對短暫的干預,可以逆轉或解決與疼痛相關的、適應不良的神經可塑性,對慢性疼痛患者具有重要意義,”McCrae說。
McCrae最近獲得了國家護理研究所(NINR)的一項新的研究資助,用于研究使用CBT-I治療慢性疼痛。該試驗將探討McCrae的觀點,即改善患有纖維肌痛女性的睡眠也會通過促進大腦處理和響應疼痛的積極變化來改善疼痛。
該研究得到了美國國家關節炎和肌肉骨骼皮膚病研究所的支持。
如想獲得該研究副本:“Gray Matter Changes Following 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 for Patients With Comorbid Fibromyalgia and Insomnia: A Pilot Study 對于患有共病性纖維肌痛和失眠癥患者進行認知行為治療后的灰質變化:試點研究”,請與北京思力普睡眠研究所聯系。
纖維肌痛(英語:Fibromyalgia,簡稱FM)是一種慢性擴散性疼痛,患者對觸碰壓力反應劇烈,最突出的臨床表現是全身彌漫性疼痛和廣泛的壓痛點,主要是肌肉和皮膚疼痛。纖維肌痛約占總人口的2–8%,其中女性病患較男性為多。約90%的患者飽受睡眠障礙之苦,表現為失眠、易醒、多夢、精神不振,常有記憶力和認知力的障礙;50%至90%的患者有疲勞感,約一半患者疲勞癥狀較嚴重;70%至90%的患者有晨僵,其嚴重程度與睡眠及疾病活動性有關。合并抑郁和焦慮的情況也比較常見。
纖維肌痛被認為是由中樞神經系統引起,可能為中樞敏感化癥候群(central sensitization syndrome)的一種,神經肌痛不易治療,建議調整作息,如充足睡眠、規律運動,以及均衡飲食等等。認知行為治療可能有所助益。
北京思力普睡眠研究所(BSRI)成立于2003年,是中國睡眠醫學的領導者和實踐者,是目前國內唯一整合了睡眠研究、持續正壓氣道通氣(CPAP呼吸機)、定制型口腔矯治器(OA)和認知行為療法(CBT)治療睡眠障礙的專業機構,四位一體解決睡眠呼吸障礙的疑難問題,旨在為睡眠疾患人群提供最高標準的睡眠醫學體驗和護理,并積極探索和實踐中國睡眠醫學發展的新路子,以更高效率促進人人享有睡眠健康。
最新评论